Skip to main content

[Lua] 一分鐘搞懂 Corona SDK 中 「.」與「:」執行函式時的差別



之前有網友在 台灣可樂娜跨平台基地 - Corona SDK 上詢問 Corona SDK 中 table listener 與 function listener 差別。

其實 :addEventListener 時並沒有強制一定需要使用 table listener,因為它在執行 listener 函式時,對於 table 物件會使用 tableObj:listenerFunc ,而單純的 function 是正常執行 listenerFunc() ,差別是 function listener 不會因為「:」語法糖而將 table 本身帶入。
其實只要看下面範例就可以馬上清楚知道其中的差別:

local rect1 = display.newRect( 20, 20, 50, 50 )
rect1.name = "Rect1"

local rect2 = display.newRect( 100, 20, 50, 50 )
rect2.name = "Rect2"

local function onTouch1(self, event)
print(self.name)
end

local function onTouch2(event)
local self = event.target
print(self.name)
end

rect1.touch = onTouch1
rect1:addEventListener("touch", rect1 )

rect2:addEventListener("touch", onTouch2 )


以上沒有限定一定要如何宣告,端看你需要函式幫你做什麼而定。

同理下面兩個函式宣告是同等的:

function rect1:touch(event)
print(self.name)
end

rect1.touch = function(self, event)
print(self.name)
end
rect1:addEventListener("touch", rect1 )


可以看出「.」與「:」的差別了嗎?

最後一個範例:


local object = {name='Corona'}

-- 這是一般 table function 宣告方法
function object:sayHaha()
print(self.name..":Haha...")
end

object:sayHaha()
-- output: Corona:Haha...

object.sayHelo = function(self)
print(self.name..":Hello.")
end

object:sayHelo()
-- output: Corona:Hello.

-- 而不是
object.sayHelo()
-- output error self is nil

object.say = function(string)
print(string)
end

object.say("Lua is fun.")
-- output: Lua is fun.

-- 而不是
object:say("Lua is fun.")
-- 因為:的關係第一個屬性會被帶入 object 所以 output: table: 0x10d01c490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ureMVC for Unity

幾個月前改用 Unity 開發遊戲,到目前的心得為:組件式開發真的是很便利,但是當組件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時,結構上就有點可怕,常常在某 GameObject 上掛了組件後就忘了它的存在,雖然可以使用 Singleton design pattern 來製作主要的 Manager(本人對 Singleton 並不是很熱愛),程式還是會亂到一定程度,搜尋了一些 Unity with MVC 討論,一部分的人都對實作 MVC 不是很熱絡,也許是 Unity 特有的開發環境導致。 以前開發 Adobe Flex 專案最愛用的 MVC Framework 就是 PureMVC,即使後來有更方便的 MVC Framework 的也擋不住我對它的熱愛。Unity 是沒有所謂的全域 Root Scene,所有場景都是獨立,想要將 AS3 實作邏輯套用在 Unity 上將控制項都在 PureMVC 架構中實作是有點矯情多餘。如何保持 Unity 組件開發模式,導入 PureMVC 鬆綁主要邏輯,就是這次實驗的重點。 不清楚 PureMVC 的朋友們可以到這邊參觀一下: PureMVC 我也會 PureMVC C# Standard Framework on GitHub ViewComponent 與 Mediator 整合是首要工作: 由於 Unity 沒有全域 Root Scene,如果將 new Mediator( viewComponent ) 寫在 PureMVC 架構下,即使透過 GameObject.Find 找那個對應的 GameObject 就轉了九彎十八拐,寫起來一點都不愉快,尤其考慮到場景的轉換,兩個場景中相關 Mediator 的註冊與移除處理,何況對 Unity 組件來說,能不能被打包動態載入是件重要的事。綜合以上問題點,反向思考,改由 GameObject 掛載中介組件,在 OnEnable 與 OnDisable 通知 Facade 去註冊與移除其 Mediator,一來簡化為了實作 Meditaor 掛載 ViewComponent 而對 static class GameObject 的依賴,二來也不會對 Unity 組件開發模式有太大的影響。

[Swift3] weak 與 unowned 關鍵字

雖然在 Swift 中看起來"很像"是不需要煩惱內存管理的問題,不過實際上它還是遵循著自動引用計數 (ARC) 的規則,當一個物件沒有被其他對象引用時會自動被銷毀,如果三魂七魄沒有完全回位的話,就會有個靈體留在現世的空間裡,最經典的範例如下: 閉包(Closure)引用 classClassA { typealias Complete = ()->() var name : String var onComplete : Complete? init(_ name: String){ self.name = name print("Hello I am \(self.name)") onComplete = { print("\(self.name): onComplete!") // --> 閉包引用 self, 計數 + 1 } } deinit { print("deinit: \(self.name)") } } var a : ClassA? = ClassA("A") // --> 引用計數 + 1 a = nil // 2-1 = 1 還剩下 1 所以沒辦法銷毀 ---output------- Hello I am A 由於這邊的 onComplete 宣告為 Optional, 正確的做法要連同 onComplete 一起刪除才可以被回收,若不是 Optional 則會進入無法回收狀態: var b : ClassA? = ClassA("B") b?.onComplete = nil // --> 還好是 Optional 可以設成 nil 計數 - 1 b = nil // 計數 = 0 所以被回收 ---output------- Hello I am B deinit: B 但是做人不需要煩惱太多,這時候就出動 unowned 關鍵字讓物件可以順利被回收: onComplete = { [unowned self] in print...